跳到主要內容區
 

李志源 Chi-Yuan Lee

現職 河海工程學系 教授  李志源
E-mail cylee@mail.ntou.edu.tw
個人實驗室
實驗室網站
 河工二館415室
電話 (02) 2462-2192 #6147 & 6153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所碩士
美國密蘇里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博士
學術專長 環境生物技術、水質工程學、生態工程、生物燃料電池
研究主題 水汙染防治、生物程序與電腦模擬、地下水與土壤復育
教授課程 大學部:
  • 環境工程化學
  • 環境工程(一)

研究所:

  • 環境系統與程序
  • 環境生物程序
主要經歷 屏東技術學院環境保護系客座副教授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教授
   
   
著作目錄

 

(期刊論文)

 

  1. Lee, C. Y. and Y. N. Huang (2013). “The effects of electrode spac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under different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68(9), pp2028-2034 (SCI).
  2. Lee, C. Y., C. H. Chen, and Y. Y. Cai (2010). “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 during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fish marke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3), pp.165-172. (NSC94-2211-E-019-002).
  3. Lee, C.Y., C.H. Lin, W.D. Liu, Y.J. Chang (2010) “Substrate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biodegradation of benzene and toluene hydrocarbons at various salinitie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50S, pp 241-242 (SCI) (DOI: 10.1016/j.jbiotec.2010.09.102) (Special Abstract)
  4. Lin, C.H., C.Y. Lee, C.Y. Chang, Y.J. Chang (2010) “The microbial compositions and path adaptation between freshwater adapted cultures and saline-water adapted culture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50S, pp 255-256 (SCI) (DOI: 10.1016/j.jbiotec. 2010.09.141) (Special Abstract)
  5. Tsai, H. Y., C. C. Wu, C. Y. Lee and E. P. Shih (2009). “Microbial fuel cell performance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on carbon cloth as electrodes.” Journal of power resources, 194(1), pp. 199-205, (SCI).
  6. Lee, C. Y. and Y. P. Lee (2007). “Degradation of 4-chlorophenol by enriched mixed cultures utilizing phenol and glucose as added growth substrate.”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3, pp.383-391, DOI: 10.1007/s11274-006-9235-0.  (NSC88-2211-E-019-012), (SCI)
  7. Liu, W. D. and C. Y. Lee (2007). “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of Haldane kinetic parameters describing phenol biodegradation in batch oper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7(1), pp.71-80. (NSC90-2211-E-019-005).
  8. Lee, C. Y., S. Z. Cheng, C. K. Chang, F. Y. Lee and C. J. Liao (2007). “A simplified approach for rapid estim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adsorption onto soils.” Practice Periodical of Hazardous, Toxic, and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ASCE, 11(3), pp.172-176. (NSC85-2211-E-019-012), (EI)
  9. Lee, C. Y., and C. H. Lin (2006). “Bacterial growth and substrate degradation by BTX-oxidizing culture in response to salt stress.”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33, pp.37-44. DOI: 10.1007/s11274-004-2611-8. (NSC 92-2211-E-019-004), (SCI)
  10. Lee, C. Y. and W. D. Liu (2006). “The effect of salinity conditions on trichloroethylene biodegradation kinetics by toluene-oxidizing cultur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 137, pp. 541-549. (NSC90-2211-E-019-005), (SCI)
  11. Lin, C. H. and C. Y. Lee (2006). “ Impact of decreased NaCl concentration on halotolerant BTX-oxidizing cultur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6 (5), pp. 303-308. (NSC 92-2211-E-019-004).
  12. Lee, C. Y., and W. D. Liu (2005). “The effect of salinity conditions on richloroethylene biodegradation by toluene-oxidizing cultur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NSC90-2211-E-019-005), Accepted, (SCI)
  13. Lee, C. Y., C. C. Lee, F. Y. Lee, S. K. Tseng, and C. J. Liao (2004). Performance of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taking pretreated swine effluent under heavy load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92(2) pp. 173-179. (SCI)
  14. Liu, W. D. and C. Y. Lee (2001). “Kinetic analysis of inhibitory substrate degradation in bioaugmented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NSC88-2611-Z-019-00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36(2), pp. 243-257.(SCI)
  15. Lee, C. Y. and W. D. Liu (2000). “The identifiability of kinetic parameters of trichloroethylene biodegradation by phenol-oxidizing cultures grown from various condi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35(1), pp. 31-48. (NSC88-2211-E-019-012) (SCI)
  16. Lee, C. Y. and Y. W. Lang (1999). “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for individual growth in hybrid process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25(2), pp.146-152. (NSC83-0421-E020-003), (SCI)
  17. Lee, C. Y. (1999). “Control of hybrid reactors exhibiting substrate competi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34(8), pp.1701-1713. (NSC83-0421-E020-003), (SCI)
  18. Lee, C. Y. and Cheng, S. Z., (1998). “Toxic effects on respiratory activities of phenol-oxidizing cultures grown at various mean cell retention tim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 A33(8), pp.1675-1692. (NSC84-2211-E-020-005 and NSC87-2211-E-0-001), (SCI)
  19. Lee, C. Y. and Cheng, S. Z., (1998). “Trichloroethylene biodegradation by phenol-oxidizing cultures grown from various condi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B33(6), pp.705-721. (NSC84-2211-E-020-005 and NSC87-2211-E-0-001), (SCI)
  20. Lee, C. Y. (1997).“ Discussion: How input active biomass affects sludge age and process sta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23(1), pp. 101-103. (NSC81-0421-E020-503-Z), (SCI)
  21. Lee, C. Y. (1997). “Suspended-growth nitrification bioaugmented by detached nitrifiers in combined processe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7(1), pp. 35-42. (NSC85-2211-E019-012).
  22. Lee, C. Y. (1997).“ Model of bacterial-supplement kinet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23(8), pp.809-812. (NSC81-0421-E020-503-Z), (SCI)
  23. Lee, C. Y. (199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lugflow hybrid reactors using finite segment technique.” Bulletin of National Pingtu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Vol. 4, pp. 105-117. (NSC81-0421-E020-503-Z).
  24. Lee, C. Y. and J. C. Huang (1995). “ Novel design for a constant pressure water displacement gas collec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20(10), pp. 727-729. (SCI)
  25. Lee, C. Y. (1992). Model for biological reactors having suspended and attached growth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118(6), pp. 982-987.(SCI)

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s)

  1. 李志源、許勝傑(2015). “光合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家庭污水之產電績效.” 2015兩岸微生物燃料電池產學論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台灣。
  2. 李志源、謝明季 (2013)“利用生物陰電極改進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之績效.” 102年國科會工程推展中心論文發表會,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台灣。
  3. 李志源、伍萱,李美慧,謝明季 (2013). “光合作用植物供氧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績效之影響.” 102年國科會工程處機械固力、熱流、能源學門聯合成果發表會, 國立宜蘭大學  宜蘭縣,台灣。
  4. 李志源、黃煜憫、蔡賀凱(2013). “生物濾床去除榮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碳之效果.” 2013年海峽兩岸水源水質控制與處理技術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台灣。
  5. 李志源(2012)“微生物燃料電池之實驗成果分析與工程應用探討.” 微生物燃料電池學術成果與產業應用論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台灣。
  6. 李志源(2012)“電極版因素與MFC程序設計之探討.” 地質微生物燃料電池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微生物能源科技學術論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台灣。
  7. 林雨萱、李志源、彭奕銓、謝明季、黃煜憫 (2011). “電阻與陰極板面積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績效之影響.” 第六屆全國氫能與燃料電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 年10 月28~29 日,宜蘭市
  8. 徐珮瑋、李志源、李美慧、伍萱 (2011). “操作條件對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績效之影響.” 第六屆全國氫能與燃料電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 年10 月28~29 日,宜蘭市
  9. Lee, C. Y., Y. H. Lin , I. C. Peng, M. C, Hsieh, Y. M. Huang (2011). “Effects of external resistance and cathode area 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ICCE-2011,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ean Energy, November 2-5, 2011, Feng Chia University, Taiwan
  10. Lee, C. Y., and Y. N. Huang (2009). “Power generation and internal resist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affected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de distance and influent fuel concentration,” Microbial Fuel Cells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June 10-12, 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wangju City, Korea
  11. Lee, C. Y., and W. T. Yu (2009). “Evaluation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utilizing glucose and sewerage substrates,” 3rd IWA-ASPIR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12. 李志源、陳孝行、黃政衛(2009). “重金屬銅、鎳對活性污泥活性之影響─以大武崙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為例.”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2009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11月7日,雲林科技大學。
  13. 李志源 (2009). “微生物燃料電池之績效評估與工程應用” 微生物燃料電池暨生質能源國際研討會成果,11月20日,東南科技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環安系/機械系,台北縣深坑。
  14. Lin, C. H., and C. Y. Lee (2008). “Microbial compositions of BTX oxidizing cultures cultivated under different salinities.”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May 18-21, Hangzhou, China
  15. Lee, C. Y., and C. L. Hsu (2008). “Effect of cathode area on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under high external resistance load.” Accepted for poster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May 27-29, 2008,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16. 李志源 (2008).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污水之產電潛能.” 微生物燃料電池應用在能源再生研討會,中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與育成中心,11月18日,台北市。
  17. 李志源、林景行、劉文得、陳建宏、黃雅妮、王思凱,(2007).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不同操作條件下之產電效能、COD去除率與菌相變化.”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學術研討會,哈爾濱,中國大陸。
  18. 許株綾、李志源,(2007).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廢水處理過程水力負荷與產電績效之關係.” 2007綠色技術務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經濟部工業局編印,pp. 259-269, 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19. 李志源,(2007)”微生物燃料電池.” 以奈米科技整合再生能源之系統整合研討會演講,12月7日、東南科技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20. 李志源,(2007) “微生物燃料電池,回顧、試驗與展望.” 2007年能源與光電薄膜科技研討會暨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第三屆兩岸奈米與鍍膜科技研討會演講,12月26日,大同大學
  21. 蔡媛予、李志源,(2005). “生物燃料電池處理葡萄糖溶液之產電潛能.” 第30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中壢市。
  22. 李志源、林景行、周瓊雯,(2004). “薄膜反應器合併處理漁船廢水及生活污水之研究.” 行政院漁業署漁業技術研究成果推廣發表會,基隆區漁會,基隆。
  23. Huang, C. M., S. M. Liu and C. Y. Lee (2004). “Molecular analysis of Desulfitobacterium, Desulfuromonas, and Dehalococoides 16SrDNA and tecA from sediment slurries amended with chlorinated ethylenes under methanogenic and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ISME-10, CANCUN, Mexico.
  24. 林景行、李志源、張育傑、呂碧芬、李宛蓁、張偉剛, (2004). “用分子生物技術分析甲苯氧化菌在鹽度衝擊下之菌相變異.” 第二屆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
  25. 陳廷欣、李志源, (2004). “利用好氧生物復育程序處理受Naphthalene污染底泥.” 第二屆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
  26. 周瓊雯、李志源, (2004). “利用好氧生物復育程序處理受BTEX污染底泥.” 第二屆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
  27. 李志源、劉文得、林景行、林金龍、李依穎、陳愷文、周瓊雯、陳廷欣,(2003). “漁市場環境管理策略之研究.” 第十六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
  28. 李依穎、李志源,(2003). “好氧生物復育程序處理受甲苯污染之土壤.” 第一屆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
  29. 陳愷文、李志源,(2003). “BTX在港區底泥之吸附脫附特性及生物有效性分析.” 第一屆土壤與地下水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
  30. 劉文得、李志源,(2002). “利用類神經網路預測抑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 第二十七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31. 林金龍、李志源,(2002). “添加有機化合物對三氯乙烯在鹽水中分解之影響.”第二十七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32. 林景行、李志源,(2002). “鹽度對苯環氧化菌分解BTpX之影響.” 第八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pp. 980-985。
  33. 黃俊敏、李志源、劉秀美,(2001). “不同碳源對氯乙烯類在厭氧底泥中生物分解作用的影響.” 中華農學會,台北市。
  34. 詹祐嘉、李志源、劉文得,(2000). “酚對三氯乙烯共代謝之競爭抑制現象.”第二十五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斗六,pp. 64-68。
  35. 詹修銘、李志源、林景行、劉文得,(2000). “甲酚濃度及海水鹽度對酚氧化菌呼吸活性之影響.” 第二十五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斗六,pp. 82-86。
  36. 林景行、李志源、陳志彰、李元圃,(2000). “人工濕地改善優養化湖庫水質之績效.” 第五屆水再生及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pp 160-172。
  37. 劉文得、李志源、詹祐嘉,(1999). “不確定分析鹽度對酚氧化菌共代謝三氯乙烯之影響.” 第二十四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pp. 306-311。
  38. 劉文得、李志源、陳志彰,(1999). “人工溼地設計參數之推求.” 第二十四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pp. 685-690。
  39. 李志源、劉文得、李駿智,(1998). “氮磷在布袋蓮人工溼地之去除機制”,第二十三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pp. 306-311。
  40. 李志源、陳志彰,(1998). “快速檢定Monod動力常數.” 第二十三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pp. 808-811。
  41. 張鈞凱、李志源、李芳胤、廖秋榮,(1998). “酚氧化菌在泥漿中分解三氯乙烯之研究.” 第十三屆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pp. 253-259。
  42. 李志源、彭舜猷 (1997) . “生物放大效應初探.” 第二十二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pp.668-674.  (大學生暑期參與研究計劃–NSC86-2815-C-019-008-012)。
  43. 李志源、鄭舜仁、張鈞凱、李嘉塗 (1997) . “三氯乙烯對酚氧化菌之毒性效應.” 第二十二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pp. 340-347. (NSC84-2211-E-020-005)。
  44. 李志源、李駿智、鄭舜仁、張鈞凱 (1997) . “布袋蓮人工濕地功能評估.” 第二十二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pp.732-726。
  45. 李志源、詹修銘、李駿智、鄭舜仁、張鈞凱、彭舜猷、陳志彰 (1997) . “生活污水經人工濕地三級處理後之回收與再利用.” 第三屆水再生及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斗六, pp. 161-71。
  46. 李志源、藍英韡、鄭舜仁、張鈞凱 (1996, 11) . “生物競爭力指標之建立與應用.” 第二十一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pp. 76-82. (NSC83-0410-E-020-003)。
  47. 李志源、李志泓、陳志彰 (1996). “最大熵原理在環境管理上之應用.” 第九屆環境規畫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pp. 131-138. (大學生暑期參與研究計畫─NSC84-0115-7020-01-019E)。
  48. 李志源、藍英韡 (1995) . “比較生物膜之剝落機制.” 第二十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pp. 8.7-8.12. (NSC83-0410-E-020-003)。
  49. 李志源、王松偉、李駿智 (1995). “以相對最小殘差法則檢定呼吸儀 BOD 常數.” 第二十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pp. 8.49-8.53. (大學生暑期參與研究計畫─NSC84-0115-7020-01-018E )。
  50. 李志源、藍英韡 (1994) . “懸浮生長處理程序之統一分析.” 第十九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pp. 675-682. (NSC81-0421-E-020-503-z) 。

其他出版物(Other Publications)

  • 專書及專書論文
  • 技術報告及其他

計畫總覽(Plans)

  1. 105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微生物燃料電池與氧化塘整合系統用於處理廢水與回收生物能源,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492000
  2. 104年,專題研究計畫 (其他補助計畫),災害防治與防救科學技術,金門水資源與水質改善整合計畫–金門水資源及水質改善計畫(3/3),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19400000
  3. 103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其他–能源科技,無膜微生物燃料電池利用光合陰電極提升產電之效果,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521000
  4. 103年,專題研究計畫 (其他補助計畫),災害防治與防救科學技術,金門水資源與水質改善整合計畫–金門水資源及水質改善計畫(2/3),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19400000
  5. 102年,專題研究計畫 (其他補助計畫),災害防治與防救科學技術,金門水資源與水質改善整合計畫–金門水資源及水質改善計畫(1/3),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19426000
  6. 102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利用生物濾床去除飲用水中之氨氮、鐵與錳,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646000
  7. 101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能源科技,光合作用植物供氧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績效之影響,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675000
  8. 100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能源科技,探討微生物燃料電池之內電阻分佈:試驗與模式分析,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453000
  9. 96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無質子交換膜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廢水之產電功能,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1932000
  10. 95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改善電極條件以提升微生物燃料電池之產電效率,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722000
  11. 94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生物燃料電池處理廢水之產電潛能,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650000
  12. 93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利用生物復育程序系在好氧、脫硝、與鐵還原環境下處理受苯環類化合物污染之底泥,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718400
  13. 92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廢水處理,動力分析芳香族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在含鹽環境中之生物分解(2/2),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681600
  14. 91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廢水處理,動力分析芳香族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在含鹽環境中之生物分解(1/2),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735600
  15. 90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廢水處理,外加碳源促進三氯乙烯在鹽水中共代謝分解之功效,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507600
  16.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六:本土化人工濕地設計資料庫之建立 (II),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530000
  17.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總計畫(III),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122000
  18.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二:生活污水之濕地處理及再利用研究(III),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200000
  19.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新進人員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四:調查與研究自然濕地之水文現象及其對非點源污染物之去除(III),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420000
  20.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二:生活污水之濕地處理及再利用研究(II),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460000
  21.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II)–總計畫,共同主持人,核定金額:$137800
  22.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六:本土化人工濕地設計資料庫之建立 (II),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530000
  23. 89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發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六:本土化人工濕地設計資料庫之建立(III),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420000
  24. 88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廢水處理,不確定分析酚氧化菌共代謝轉換三氯乙烯之速率,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419700
  25. 88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環境工程,綠色環保技術之研究及策略研究-濕地對水質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六:本土化人工濕地設計資料庫之建立,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607900
  26. 87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水質安全,生物膜剝落菌之活性與控制機制,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498200
  27. 85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土壤污染問題,不同土壤介質對酚氧化菌共代謝轉換氯化有機物之影響(II),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315000
  28. 84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土壤污染問題,土壤復育技術整體研究 (I)–不同土壤介質對酚氧化菌共代謝轉換氯化有機物之影響,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367000
  29. 83年,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型研究計畫),廢水處理,驗証混合生長模型所預測之基質競爭作用,計畫主持人,核定金額:$588000
更新日期:2017/02/10
瀏覽數: